欢迎访问我的博客 👋

你好,我是飞羽,这个博客主要是用来分享和记录我的一些想法和经验。

离开美国前的一点回忆

我是在国内念的本科,本科的前几年我最大的热情是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以及在宿舍打游戏。学校出国氛围很淡,没什么可以参考和咨询的学长学姐,我“开窍”也比较晚,等我有出国的打算的时候,我已经大三下学期了。原因也相对简单,当时海归还是很受欢迎的,常常能在相同工作年限下拿到更高的职位,这是一个简单的套利的机会。 只是我也发现自己英语成绩一般,绩点也不过3出头,而且学校不支持重考刷分,GPA想要提高已经太晚了。我跌跌撞撞开始了申请留学的路,去外地考托福,考了五六次也没有理想的分数。那个时候时常因为没有考位,不得不去邻省考试,有一次母亲请假陪我一起,考完的晚上坐火车回来,母亲满面憔悴、累的在车上睡着了,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那个画面。等后面去网上找留学生帮我修改申请文书的语法(要是那个时候有chatGPT多好),去挨个找不太熟悉的老师们帮我写推荐信,回头看也是很有意思的经历。 后面果然因为英文成绩和GPA吃了很大的亏,一封封拒信让我丧气又麻木,等到新年后保底校也杳无音讯,我只得推迟半年申请春季学期。好在在此期间考出了更好的语言成绩,运气也比较好,拿到了几个offer。权衡一番,为了省学费而选了一家排名更差但是能更快毕业的学校。虽然好像没什么机会体会校园生活,但我也很清楚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工作,再学一遍专业课程毫无意义。 后面就是留学生标准开局,从零开始探索新生活。刚开始的文化冲击很有意思,比如吃饭后不知道有小费这件事,放下现金就走。因为不敢开口而不愿意去购物。相比之下,占比最重的研究生经历实在乏善可陈,可以说是高中生活的复刻,开学第一天就开始研究找工作的事情,后面每天过着做饭、上课、准备面试和简历的生活。回头看这也是同学之间的区别,有的人在学习,有的人在玩乐,每个人来这里的理由不尽相同,选择也各不相同。无意准备工作的同学后来大都毕业后回国了,努力的同学也不一定能找到工作留下。 有些事情努力也不一定有结果,因为这个世界有太多控制之外的变量,比如面试这件事。有人面到了简单的题目轻松拿到了很好的offer,也有人终日学习依旧颗粒无收。多年后我当面试官之后,更是觉得这一切其实很讽刺:某个人的随意决断,也许对另一个人有很大的影响,而当事人可能永远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也许被拒绝仅仅只是因为面试官当天心情不好,被面试者什么都没做错,却受到了长远的负面影响。我面了不少公司,却有好几次挂在了最后一轮,好在数量足够多的时候,成功的概率也会提高,我顺利拿了几个实习offer,并且第一次去了旧金山湾区,期盼已久的硅谷。 第一份实习是在一家养老大厂,我和老板关系非常好,他是欧洲人,来美国已经几十年了。我们每天午饭后两个人就在公司园区散步,聊科幻、聊游戏、聊个人生活,就像朋友一样。组里大家对实习生也没什么期待,“希望我这段时间玩的开心”是我老板说的最多的话。偶尔我们也会去远一点的湖边散步,一走就是一两个小时。等到了下午四五点,大家就都收拾东西回家了。几十年如一日。 等到实习结束的时候,我拿到return offer,老板说他很希望我回来,他会尽力在我的职业发展上帮忙。在那之后的很多年里我时常会想,如果我当时接了return offer的话,今天我会过着什么样的生活。真的很可惜,我是一个喜欢折腾的性格,我想要看看别处的风景。 第二份实习也是在一家大厂,只是文化氛围截然不同,我和我的mentor关系很好,但和老板却关系平平。我并不喜欢那种事无巨细都要过问的老板,所以这份实习并不愉快。我被分配去维护一个很老的系统的一个模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系统,设计精妙,但也牵一发而动全身,每次微小的修改都要经历很多轮的审核和测试。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其中就包括我不想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我跟朋友开玩笑说:“等我在这里干上几十年,老了去世了,墓碑上可以刻着“XXX系统YYY模块专家”…只不过,然后呢?” 找全职工作的半年,回想起来真是焦虑和烦恼,很多个晚上我盯着惨白的天花板发呆、自言自语,担心找不到工作的话身份的问题要如何解决。身份问题对于大部分留学生而言就像脖子上不断收紧的细线,没办法挣脱。哪怕找到工作,也只是变成了套在你脖子上的项圈。我飞来飞去到处面试,最后拿了几个offer。 我略作权衡就决定去创业公司。一方面年轻的时候机会成本很低,有试错的资本,冒着更大的风险从而去争取更大的收益。另一方面我可以把赚到的钱买大公司的股票,而把时间当作另一种投资,投资到创业公司上。这样也能对冲一部分风险。 果然加入创业公司和我之前的体验完全不同,前几年里白天我是程序员,晚上我是加班的程序员。组里一共也没几号人,于是我担起了大部分任务,边做边学。也是因为没人,那几年里我一天都没有请过假,因为我需要不间断地oncall。我还记得老板因为节假日出故障给我打电话,觉得不好意思而给我买小礼物的事情。加了几年班公司总算上市了,招了更多的人,工作才算清闲一点。 工作虽然清闲了,我却是闲不下来。就开始探索一些副业,大都发展平平,只有个别比较顺利。很有意思的是,这些副业里最让我开心的反而是某次心血来潮建立的一家非营利组织,投入了不少时间和金钱,尽我所能地帮助了一些在海外的同胞们。 我喜欢创业公司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在那里只要你能把事情办成,就能获得回报。比如我只是刚毕业,但是就能接手很复杂的项目,而如果我做成了,就可以破格升职。等到公司上市规范化以后,论资排辈,熬年限这些事情就都开始出现了,我很能理解为什么,但也萌生了离开的想法。很多留学生作为第一代移民,来到一个新的国度开始生活工作,大都很能吃苦,很多人丝毫不惧挑战,但是却没有“拼命”的机会,没有付出10倍努力,收获10倍,哪怕2倍报酬的机会,因为公司不需要,公司需要的是通过制度保证下限。 在这个犹豫的当口,我决定看看外面的市场如何,而如今我的选择又比当年更多一些,我有机会参与一些更早期的创业公司,也有机会加入成熟的大公司。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某家常在新闻上出现的公司,我记得面试前我问HR说,我要面试的组有多少人,HR说,马上就有你了。我心想,历史又要重演一次吗?又要重新负责了一个功能的从零到一。只是这次我不再是当初的我,我没有当年那种激动的感觉。 面试不同的公司前前后后花了我半年,我拿到了几个offer,却做不出决定,这到后来多少成了一个心结。回头看才意识到,原来这些都不是我想要的,尽管内心的声音很微弱,但是你怎么能在一堆苹果里找出梨子呢。就像当初第一次选择的时候,永远都有下一个创业公司可以加入,但是可能我现在更渴望的是自我实现,而不仅是另一份工作。 读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觉得太虚了,那我只好说,没办法我是一个N人。我只是写下一点回忆,等着飞机离开这里。

January 24, 2025 · 飞羽醉月

夜深人静聊爱情 -- 追求 & 喜欢

主题来自某次聊天,对方提到想聊聊感情经历,于是我认真听对方分享了她的过去。我很在乎对方的隐私,所以并不打算写具体的故事,只是写一点感触,毕竟是晚上的我。 追求是我在这个过程里听到的最多的关键词,因为追求在一起,好像是一种理所当然的状态。男女相识、男方展开追求、女方含蓄委婉、男方继续追求、两人在一起,写着写着觉得像是古代劝谏帝王继位,三辞三让。可惜现实不是童话故事,并不是公主王子从此快乐生活在一起就结束了。我常常觉得两个人成了男女朋友才是故事的开始,故事这个时候才脱离了浪漫激情的开场,所以听到后面那些急转直下的时候,我只有惋惜而不太意外。 追求越是热烈越是百依百顺,很多时候说明所求越多。在这个大家自我意识都很强的时代,能够完全迁就另一个人,一定是有原因的。所以很多短择都会给人如沐春风的体验,毕竟没有好的开始怎么会得到想要的东西呢。反过来说,也就是因为短择,所以才能掩饰地更好。几次精心的表演当然比几十年的生活要简单。 但是追求就是给人的感觉很好,除了无论如何都接受不了的人(比如生理性讨厌的人),谁不喜欢被人重视,被人热烈地喜欢的感觉呢,这是人的天性。所以我总是看到有人说想要被坚定选择,被坚定喜欢,热烈的追求就会给人这种错觉。只是追求带来的好感到底是不是爱情呢?好感这种东西这么感性,有很多时候身在其中还真的很难判断到底你是喜欢还是感动,在一起的决定很多时候也是很复杂的。 所以回到第二个话题,我问对方,如果我们抛开这些人是真心喜欢你还是另有所图,另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你呢,你喜欢这个人吗?还是喜欢的是别的东西?这件事写下来好像有点理所当然,但是和上面一样,人的感觉很多时候是模糊的、多因素的,多少有点像那个经典的问题“你到底喜欢我哪一点”。很多时候人喜欢的是感觉,甚至和另一个人没什么关系,比如喜欢的是“被重视、被关注的感觉”,喜欢的是“自我的投射”。我偶然见过其他人的相亲现场,男生滔滔不绝讲着自己的故事,女生只好当一个捧哏,偶尔夸奖两句和赞同两句,整场相亲女生的事情没有说多少,男生的事情倒是事无巨细。很难说这个男生喜欢的是对方这个人,还是有人耐心听他分享并且被附和的感觉。 人首先是人,不管在什么关系里,其次才是伴侣或者其他什么身份。没人知道你怎么想的,有什么感受,只有自己可以给自己一个诚恳的答案。

October 20, 2024 · 飞羽醉月

美国普通人理财简略指南

这篇文章的目标读者是在美国工作的普通打工人,主要收入来源是W2(工资收入)。 身份问题 & 税务问题 理财问题很多时候和税务问题息息相关,可以说是绕不过去的问题,而大部分人的身份问题直接影响了税务,或多或少影响了我们的理财选择。 在学生阶段和工作的早期阶段,大部分人的身份都是NRA,呆在美国超过半年的情况下,NRA的资本利得税是固定的30%,这意味着如果你的income收入达不到30%的税率的话,短期投资收益的税率会更高,长期资本利得(最高联邦税率是20%)更是非常不划算。但是与此同时,NRA的利息收入不会征税,这使得在2024年高利息的背景下购买CD(定期存款)相对更划算一些。 等到成为了RA之后(比如抽中H1B之后),身份问题就不太影响你的理财选择。 退休账户:401(k) & IRA 相信大部分人都大概对401k有所了解,这里就不太过多赘述。一般来说,401k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主要原因在其税收的优势。如果你们公司有额外的match,那更是锦上添花。 401k的这个税收优势使得其很适合存放和购买bond之类会产生利息收入的理财产品,因为这些产品按照income的税率来征税。相比之下,股票或股票基金由于其较低的长期资本增值税率和可能的股息税优惠,可能更适合放在普通账户中。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是IRA账户和Roth 401k账户。 401k的额度相对有限,作为补充,Roth 401k账户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因为其允许after tax contribution,如果公司提供类似in-plan Roth conversion之类的选项,其实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原因同样是因为其税务上的优势。具体的情况可以搜索Mega Backdoor Roth。 类似的选择还有IRA账户和Roth IRA账户,他们和401k以及Roth 401k形成了对应,而区别在于IRA是个人管理的退休账户。尽管相对来说额度较少,但是能有机会省税,长期积累下来的数额也十分惊人。 长期投资 这个部分可以写很长很长,毕竟这可能指的是大多数人的主要积蓄,如何选择投资,说影响一生一点都不为过。好在世界上的聪明人太多了,已经有了很好的论述,所以我只需要简单说两句就行了。答案就是定投,仅此而已。 定投有很多不同的策略和选择,好在所有这些问题都有人研究过,比如一次性投大笔的钱 VS 分多次投资等等。以及,今天股价这么高了,是不是该等等。这些问题都可以找到明确的答案。 除了简单地定投SP500之类的某一种ETF这一策略以外,一种很流行的策略是:Three-fund portfolio,其本质就是依靠三种基本的共同基金或交易所交易基金(ETF)来构建一个均衡、多元化的投资组合。具体策略可以参考这里,里面有详细的例子和说明,以及无数人的实践。 关于为什么在美国市场下定投是一个很好的策略,可能是普通人不需要太多知识的情况下最好的投资选择等等这些论述,推荐看这本经典之作 A Random Walk Down Wall Street。 不过很少有人能坚持定投,一方面是看到市场波动时的心理波动,另一方面可能就是 “You are the second richest man in the world and yet you have the simplest investment thesis. How come others didn’t follow this?” Warren Buffett: “Because no one wants to get rich slowly....

April 14, 2024 · 飞羽醉月

向内探索的一年

2023年发生了挺多重要的事情,但是还没倒好时差的我,只想简单记录一下向内探索的这一年。 每一年我都会给自己定一个主题,往回看的话,2023年的主题是向内探索,这其实是一个比较意外的主题。年初的时候生活里发生了很多事情,我还记得是在旧金山的海边,朋友跟我说:我应该寻求某种balance,我已经向外探索了很久,应该更关照一下内心的发展。我当时还信心满满地跟她说没关系,我可以很好地处理(忽视)我的内心问题。没想到后来真的出现了不少很难处理的情绪问题,于是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开始认真考虑这个建议,给自己定了两个探索的方向:向外的关系 & 向内的自我。 我开始双线并行。 年初的时候积极地走出门,认识了一些新朋友。大部分的见面都是coffee chat,和完全不了解的陌生人在随意挑选的地方聊天,大概是我最外向的一面的体现。前前后后见了快20个人,大部分聊天都漫无主题,聊不同人的经历、聊大家想做、在做的事情,足迹遍布了整个湾区,从一两个小时到四五个小时的聊天都有。这个过程我既在练习建立向外的关系,也在向内观察自己。和人聊的越多,我就越清楚自己在关系中喜欢什么、讨厌什么、想要什么,也越了解我的价值观。有时候会觉得如果用某种标签定义自己,自己就受到了某种约束,失去了某种可能性,但是实际上每个瞬间的可能性的自我都是相对确定的。 我很能从书里悟出道理,所以这个阶段也很自然地找了不少书来看。去年看了大概60本书,多半都和relationship、communication有关,无论是爱情、亲情还是工作关系,写了很多笔记,也开始在生活工作里尝试我学到的东西,只能说很多书都是相见恨晚。 下半年的时候我觉得是时候暂停那马不停蹄的social life了,但是很多事情一个人是没办法想清楚的,于是第一次找了心理咨询师。约了一个以life transition见长的咨询师,询问他如何进行生活的转变,我其实并没有抱有什么期待,因为我知道没有人可以真的指导另一个人怎么生活。没想到意外给了我很多启发。他并没有给我什么具体的人生秘诀,只是向我提问。同时也建议我回到最基本的问题,从那里开始探索所有的问题,比如我的基本价值观,比如我的人生的不同维度的评估等等。很多时候人受困于自己的视角,能有人和你真诚地对话、给你启发,真的很棒,再次感谢我那些只和我聊形而上抽象问题的朋友们。 这些对话都成了后来我思考的契机,我开始思考我到底想要什么,三十而立,我想要一个答案。其实我心里一直都有隐约的答案,只是自己的犹豫让我不敢去看。年底的时候总算有时间休了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国内的时候我花了很长时间去想这些问题,又和很久不见的朋友们见了面。于是我总算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希望作为来年的主题。 最后引用一段我最近总是看到的话作为2023年的结尾。 你的人生是你体验的总和。也就是说,你人生里做的每一件事——你每天、每周、每月、每年及一生仅一次的所有体验——都决定了你是谁。当回顾自己的人生,你体验的丰富程度将决定你对自己人生充实程度的判断。因此,你理应认真思考自己想要获得何种体验,并努力进行规划。如果没有这种仔细的规划,你注定会跟社会上很多人一样按部就班、随波逐流地过完一生。你最终也会到达终点(死亡),但是,你这趟旅程很可能逊色于那种主动选择的旅程。

January 11, 2024 · 飞羽醉月

30岁的祝福

朋友很快就要过30岁生日了,于是30岁这个词突然又出现在我的生活里。送上什么样的祝福语,让我踌躇良久。 我在内心里总把30岁当作人生中非常特别的一条分割线,当还没有越过这条线的时候,还可以安慰自己说你还年轻,很多事情还有时间,你还能再犯错再折腾;而线的那头仿佛是某种让人惶恐的新生活的开始,尽管那只是又一天的开始,和昨天,和明天,全无区别。人总是会无来由地相信一些东西,新年的时候我会写下New Year Resolution,期待在这个自己觉得特别的时间点上,接下来的生活也许会有某种变化。尽管事后回头看发现每年的Resolution都只是把前一年的日期改了改。 很多时候这一切都被我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而每每又会因为种种契机而想起来。年龄焦虑自从来了美国之后已经淡化了很多,但是更深层次的,对现状的不满却从来没有减轻过。我很喜欢电影《一一》,原因是它一直在提醒我。 你不在的时候,我有个机会去过了一段年轻时候的日子。本来以为,我再活一次的话,也许会有什么不一样。结果……还是差不多,没什么不同。只是突然觉得,再活一次的话,好像……真的没那个必要,真的没那个必要。 我像是在和脑海中幻想的那个风车做斗争,它们仿佛代表着火光渐渐熄灭、生活趋于重复的意象。而越临近三十岁,这种摇摇欲坠的感觉就越强烈。 过去的一两年我都在追问自己,我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我又想要什么的生活,我依旧没有一个答案。不知道等到我三十岁生日的时候,我知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祝词呢?

October 7, 2023 · 飞羽醉月

沟通的框架

因为种种契机,偶尔会和同事聊聊职场的一些问题,记录一下,整理思路,也希望能对其他人有所帮助。 沟通是什么? 是以想要的方式把想要表达的信息传达给对方的手段。 好像有一种迷思,觉得人应该如实把内心的想法原样说出来,这样才是真诚的表现。如果由于种种动机,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沟通就一下变成了一个道德问题,演化成了关于人到底是不是虚伪或者功利的讨论。 但是沟通其实只是一个手段,运用的方法,存乎一心。核心是你要通过沟通达到你想要的目的,这一点在职场里尤为重要。 职场的有趣之处在于很多利益关系可以摆在台面上来说,每个人都需要主动去争取自己的利益。而在规则之内,谁都想争取到最多的利益。好在这不是一场零和游戏,也不是有限游戏,所以如何既能争取利益,又不做的太绝,能继续把游戏玩下去,也是一门技艺。而沟通,则是这门技艺的核心。 沟通有两个核心部分:内容和方式。 内容主要是在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是什么讨论的是你想要传达的内容是什么。假如你们在开项目研讨会,内容可能很明确,就是围绕项目的问题或者计划展开。也有很多时候内容不那么明确,比如和老板1:1,你可以聊的内容有很多,但是要聊什么需要进行挑选。 内容和方式是互相影响的,有很多时候内容也是方式的一种。 方式既指媒介,比如通过面对面交谈,又或者书面沟通。也指表述方式,同样一句话有很多种表述方式,但是效果却截然不同。 方式也是最微妙的部分,好在也不是无迹可续。归根结底,是目的决定了方式。你想要传达什么样的信息,给对方一种什么样的印象,这些问题决定了沟通的方式。 比如在汇报项目进展的时候,你可以平铺直叙地说今天做了xx功能。也可以说,今天遇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困难,这个困难怎么怎么复杂,你怎么怎么解决了。这两者给人的印象是截然不同的。 这里给出一个简单的框架,背后隐含的是一些基本原则,每一个要点都有很多实际的技巧: 明确你的听众是谁 了解你的听众 知道对方对什么感兴趣(聊对方感兴趣的话题永远是最有效的,比如大领导可能更关心高层次的内容,同事可能更关心执行层面的内容) 知道对方的大概的情况(比如对你们要聊的话题了解多少,需不需要抽时间解释相关的背景知识) 知道对方的沟通模式(比如是喜欢简洁明了,还是喜欢了解细节) 思考你想要达成什么目的 表现自己? 寻求帮助或者合作? 突出困难? 思考怎么样表达能够更好地实现你的目的(很多时候同样的事实可以表述出完全不同的感觉) “侧重” “误导” “夸大” 反馈分析(根据结果调整你的说话策略) 未完待续。 以上更多是框架性的讨论,有了框架,进一步需要的是具体的技巧和实践。框架和技巧就像是道与术的关系。有了考虑整体问题的框架,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往里面填充更多的具体技巧,再去实践,就可以真正内化和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

August 18, 2023 · 飞羽醉月

程序员职业发展

从新人到L1 从新人到L1更多是技术能力上的考验,证明你能够把本职工作做好,这个时候需要的更多是硬实力:编程的能力、简单的设计能力。能够把一个定义好的问题妥善地解决,就达到了L1的要求。这个阶段下更多专注于技术解决方案,遇到一个问题,怎么样分解成可以编程解决的问题,在规定的项目期限内完成代码和测试工作,并部署到生产环境里。只要能够证明自己拥有这些能力,就达到了L1的标准。 上面更多是从全局的角度讨论一个L1应该具有哪些能力。 如果拆分开来,技术能力里包含了很多细小而具体的能力,这里试着列举几个: 能够熟练地使用项目需要的编程语言。 学习并掌握公司内部工具的使用,比如内部的测试框架、内部的部署流程等等。 同时这里也有很多隐含的非技术能力,同样也试着列举几个: 准确清晰地说清楚你在做什么,做了什么。 了解提问的智慧。 而加入一个新公司或者初入职场的时候,也有很多重要的事情要做,试着列举一些: 了解组里的概况,首先是本组的职责以及边界,具体拥有和维护哪些代码。 组里目前最重要的项目是什么,每个组员都在从事什么项目。 组里本年度的计划是怎样的,未来的路线图是怎么样的。 同事们性格如何,老板性格如何。 熟悉组里的代码。 熟悉公司的内部工具和Workflow,比如代码的管理 -> 代码的测试流程 -> 代码的审阅 -> 代码的合并和部署的流程。 从L1到L2 从L1到L2相对比较容易,大部分时候工作几年就会自然晋升到这个阶段。而比起上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的要求也只是稍微提高了一些。 技术上,要能够从独立完成一个定义好的问题 -> 能够自己解决一个中等规模的问题,这类问题往往复杂一些,但这种复杂更多是实现的复杂,而非问题的复杂。问题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清楚的。在接到这样一个问题的时候,思考如何提出一个解决方案,写出一份技术设计文档,然后实现它。这样的问题通常不会涉及到太多的系统,也不会涉及到太多外部的组。可以看到比起L1来说,了解如何设计一些简单的系统,并且能够把这个设计付诸实践,就是最大的变化。这也是了解[[系统设计]]的开始,这是一条漫漫长路,这个阶段对此要求不高。 从非技术的角度来说,这个阶段沟通的重要性就开始体现了。理清问题,和PM沟通,和其他组沟通,和组里其他同事讨论设计等等,这些都需要沟通。当你完成了代码,你也需要通过沟通,来让其他人了解你的成果1。 另一个重要的能力就是写文档。清楚地描述问题和清楚地解释方案都是非常重要的技能。 从L2到L3 从L2 -> L3是一个非常大的分水岭,大部分公司里都把L3叫做Senior Software Engineer,很多公司会把L3作为terminal level,意即这可能是大部分人职业的终点,公司不再对员工有升职的要求,常年呆在这个级别也不会被开除。不同公司的要求对此可能不同,你不一定需要做到这里说到的所有要求,但是你迟早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前进。 第一点是心态上的转变,要从Independent -> Self Guide。意即不要止步于服从命令,而是开始自己思考,形成自己的判断和观点。这些判断和观点很多是从经验而来的,经验需要慢慢积累,需要多经历。但是这个心态和态度的改变可以从这个时候开始。 具体来说,L2的时候你可能更多是按照其他人的需求或者已经设计好的要求做事,比如PM说我们需要实现XX功能,其他人写好了设计文档,让你按照要求进行实现。L3的时候你应该开始问自己,为什么这么设计,这么设计好吗,有没有别的实现。XX功能能够实现,但是这些实现是为了短期还是长期?这背后真正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有没有可能这个功能其实并不是能解决的问题的办法。你和PM应该是平等合作的关系,你应该提供Engineer的视角的建议、策略、想法2。 进一步地,你应该开始从全局思考问题,有没有可能做得更好,当前的需求有没有可以优化的,当前的日常工作有没有可以提高的。从长远来看,这个功能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它可以在更长的时间范围内有效吗,如果从更长的时间考虑这个问题,我应该怎么设计。 一个完整的软件开发流程可能包含下面这些步骤。发现问题 -> 找到问题的实质 -> 找到需求 -> 确认需求 -> 协调并领导会议 -> 进行设计 -> 追踪进度 -> 实现功能 -> 测试 -> 上线 -> 后续追踪,级别越高,需要参与的环节越多,实现功能只是其中一个环节,可能反而是花时间精力最少的环节。 因为很多时候你需要给不了解情况的人解释,听众可能是有技术背景的人,也有可能是没有技术背景的人,弄清楚受众是非常重要的。这直接决定了你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解释问题,是技术细节还是全局地解释。 ↩︎ 都行、随便、无所谓,这样的没有态度/观点/偏好其实是不受欢迎的,哪怕这是你真实的想法,你也应该解释背后的理由和动机。 ↩︎

February 25, 2023 · 飞羽醉月